50家药企争抢“伟哥”,白云山的“金戈”不灵了?
可在老董事长李楚源被双开后,白云山似乎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状。 曾经的白云山,几乎是中国制药市场不可逾越的大山。 背靠广药集团,坐拥12家中华老字号——陈李济、潘高寿、敬修堂、中一药业,全是百年招牌。 2023年,白云山营收755亿,比云南白药多一倍,比片仔癀多七倍,是全国71家中药上市公司里老大。 可2025年,白云山却换了一片光景。 今年三季度,白云山总算交出了一份止跌的答卷,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增长,乍一看,好像终于稳住了阵脚。 可再一看,现金流却在流血。 前三季度经营现金流净流出20亿,总负债飙到432亿,这个数字,比云南白药、华润三九、同仁堂三家的负债加起来还多。 业绩止跌,负债飙升,凉茶不“凉快”、伟哥不“威猛”,白云山到底怎么了? 说起白云山,绕不开李楚源的名字。 他1988年入厂,从技术员干到董事长,在广药系统整整干了36年,几乎抓住了每一个时代窗口。 2002年,白云山靠板蓝根在非典中赚了第一个5000万,十年后,他收回的王老吉品牌,成为公司拳头产品,撑起了白云山的大健康板块, 2014年推出“金戈”,作为辉瑞专利到期后首个国产仿制药,一举打破垄断,成为公司医药制造业务板块唯一10亿级的大单品。 从13年到23年,李楚源用十年的时间,把白云山的年营收从176亿做到755亿。 可时代从不留情。 2024年7月,李楚源突然辞职,被带走调查,几个月后,执行董事张春波也被带走,至此属于医药“华南虎”的时代,正式拉下了帷幕。 随着老董事长的下线,白云山的增长逻辑,也开始断电。 2024年,白云山的利润直接砍掉三成,创七年最差业绩。 集团内部连续有人被带走问话,整个高层一度处在“谁下一个”的气氛中。 管理震荡、业务停滞,曾为白云山贡献四成毛利率的两块金字招牌——王老吉和金戈,也开始松动。 先看凉茶。 王老吉曾经是白云山的印钞机,巅峰期全球千万个网点、年销破百亿、凉茶市占率70%,堪称“饮料界的茅台”。 但这两年,无糖饮料、新茶饮、咖啡全面崛起,凉茶不再时髦。 结果就是,2024年王老吉营收下滑约13%,从百亿神话掉进了老龄饮料的尴尬境地。 为了抢回年轻一代的基本盘,白云山也试图创新,先后推出刺柠吉、荔小吉和折耳根风味凉茶,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另一边,金戈的日子也不好过。 辉瑞专利到期后,白云山率先推出仿制药金戈,这款国产伟哥,一上市就成了男性健康市场的神话,靠着“白云山出品,男人必备”,10年间销量翻了六倍。 可2024年开始,金戈一家独大的剧情没了续集,扬子江、齐鲁、修正、科伦、常山,全来了。 截至今年3月,全国已经有50家药企拿到西地那非批文。 为了生存,金戈只能跟着打价格战,硬是把自己从一盒328的价格打到152。 眼看金戈不行了,白云山把目光投向下一代伟哥——他达拉非,也就是原研药“希爱力”。 这款药噱头很足,号称半衰期长、不怕油腻、不怕喝酒,效果能持续36小时。 可问题是,这片市场也挤满了人,齐鲁、人福、东阳光、正大天晴,早就入局,连原研方礼来也早早退场,把中国区业务卖给意大利人。 白云山既没首仿、也没独家,技术壁垒几乎为零,还想重写金戈的来时路,现在看来,确实有些痴人说梦。 当两大拳头产品齐齐承压,白云山的利润也随之失速。 而更要命的是,白云山的资金分配战略,似乎也有些失衡。 2023年,白云山在广告上的支出超过10亿元,平均下来,每天广告费要烧掉300万。 而研发费用率只有1.03%,排在71家中药企业的倒数第十。 2025年更离谱,前三季度研发费用率0.72%,还不到行业平均的四分之一。 当行业在谈mRNA、合成生物、数字药企时,白云山却一直在烧钱打广告。 当然,问题的根还不止这些。 财务上,白云山负债高企。 2025年负债总额432亿,资产负债率超50%,比云南白药、同仁堂高一倍。 现金流还在流出,经营现金流净流出20亿,连账上的应收账款都从166亿涨到191亿。 为了回点血,白云山还频频“卖账”,把应收账款打包卖给银行。 但这治标不治本,跟拿信用卡还信用卡没区别。 白云山现在的问题,不是没钱,也不是没品牌,而是没“未来”。 靠广告、靠老品牌,它还能稳几年,但没有技术创新、没有新品突破,再大的国民品牌也会慢慢失速。 当一家药企不再追求治病救人,而是想着怎么理财、怎么卖账,那它治不好的,恐怕不只是别人的病,还有自己的。 虽然当下白云山给出了一份营收止跌的财报,但未来能不能重振雄风,还需时间去证明。 .帅.真.商.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