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宛男:科技股不会一蹶不振 杨德龙:保持信心
5 宋清辉:黄金与股票或不再此消彼长 真正成功的投资,不在于追逐单一资产的短期涨跌,而在于通过多元化配置实现长期收益。因此,中国股市上涨并不意味着黄金投资需求会下降。相反,随着财富管理理念的升级与全球经济周期的波动加剧,黄金在中国投资者资产组合中的地位,可能会比以往更加重要。 国庆长假期间,国际黄金市场再度吸引全球投资者目光。受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预期以及全球央行持续增持黄金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金价一度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创下历史新高。黄金兼具战略资产与避险资产的双重属性,其长期上行趋势再度得到强化。 有观点认为,股市回暖或将分流黄金投资需求,使得金价面临回调压力。但从全球宏观环境与资产配置逻辑来看,中国股市上涨并不会削弱黄金的投资吸引力。相反,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格局下,黄金与股市的投资逻辑正呈现出风险对冲型共存的新特征。 今年来A股市场的上行,首先源于政策面暖风频吹与市场情绪的阶段性修复。2025年以来,中国经济在稳增长、促消费、扩投资等政策支持下持续改善。宏观数据表明,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上方,消费市场延续复苏态势,房地产、基建、科技等板块均有边际改善迹象。与此同时,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宽松取向,市场流动性充裕,使得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再加上近期出台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包括完善退市制度、引导长期资金入市、强化分红监管等措施,均提振了市场信心。 今年A股的上涨更多属于结构性与情绪性反弹,而非全面牛市的起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恢复尚需时间,外部需求仍存在不确定性,加之人民币汇率波动与外资流向变化,均可能对市场形成扰动。基于此,投资者虽可阶段性参与市场反弹,但仍需警惕高位震荡风险。 当前,黄金价格的强势上涨,并非短期资金炒作的结果,而是长期宏观格局变化的反映。2024年以来,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高通胀、地缘风险频发的“新常态”。美元虽然阶段性走强,但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居高不下,美债实际收益率的持续下行,强化了黄金的长期吸引力。同时,全球央行持续增持黄金储备。据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各国央行净购金量再创新高。其中,新兴市场国家占比接近七成。这反映出在美元体系信任度下降的背景下,正在加速推进储备资产多元化。 从投资逻辑来看,黄金作为非负债资产,其价值并不依赖任何主权信用。当全球经济周期处于转折点,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时,黄金的避险属性愈发突出。尤其在地缘冲突频繁、货币政策分化、全球债务高企的背景下,黄金成为各类资金对冲系统性风险的首选资产。因此,即便中国股市出现阶段性上涨,黄金的战略地位也不会动摇。两类资产在投资组合中承担的功能完全不同。简言之,股市代表风险收益型资产,而黄金代表防御与保值型资产。 传统观点认为,黄金与股市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股市上涨时,资金流向风险资产,金价回落;股市下跌时,避险资金推高金价。但是,近年来这一规律正在弱化。全球投资者的资产配置理念更加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通常在组合中同时配置股票、债券、黄金等资产,以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黄金的价值更多体现在长期分散风险与稳定收益上,而非短期投机。 与此同时,中国投资者结构的变化也使得黄金投资需求更加稳定。过去几年,居民财富结构中实物资产占比过高,而金融资产配置不足。随着财富管理意识提升,配置黄金、基金、债券等多元资产的趋势明显增强。尤其是女性投资者和中年家庭用户,更倾向于通过金饰、金条或黄金ETF等方式进行长期储蓄与风险对冲。从市场数据看,2023年至今,中国黄金消费持续增长,黄金ETF持仓量屡创新高。即便在A股反弹期间,黄金ETF仍保持净流入。这表明投资者已不再将黄金视为单纯的避险品,而是稳定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长期视角来看,当前中国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正从单一资产向多元组合转变。黄金与股票的并存,不仅是风险管理的需要,更是财富稳健增长的必然选择。真正成功的投资,不在于追逐单一资产的短期涨跌,而在于通过多元化配置实现长期收益。因此,中国股市上涨并不意味着黄金投资需求会下降。相反,随着财富管理理念的升级与全球经济周期的波动加剧,黄金在中国投资者资产组合中的地位,可能会比以往更加重要。(金.融.投.资.报) 中财网
![]() |